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

環境變遷中的台大地理排名

若我們一直沿用「有無出路」的思維來看待、評判大學科系,將可能忽略冷門科系在當代社會的重要性和傑出表現。本文刊載於2012年8月9日蘋果日報


徐進鈺 (台大地理系主任) 、賴彥甫 (台大地理所學會長)

  近年每當大學校系放榜之日,記者總喜歡拿台大地理系二類組最低錄取分數略勝清大資工或交大電物等「熱門科系」一事大作文章,並以此論證台灣社會的「台大情結」有多嚴重。然而,這種報導對地理系等許多被視為「冷門」的大學科系而言是相當不公平的。這種粗糙的論證手法掩蓋了許多事實,例如系上確實有許多同學是因興趣而來到台大地理系,非單慕台大之名而來。這個事實並不列在記者的考量中,顯然報導失衡。更重要的,面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土地利用、環境治理與永續發展的議題,使得長期以來被忽視的地理學在處理人地關係貢獻被突顯出來,這也就反應在指考排名。

  由於過去數十年來國民教育地理科所配置的教學內容,地理學常被過度簡單地認為只是一門背地圖的學問,也因此,地理系在台灣常被視為「無用」的科系。除此之外,台灣社會多將大學教育視作「職業訓練所」,認為就讀何種科系與未來就職必然存在強烈連結,在如此意識下,「有無出路」便成了評判地理系的社會價值的唯一標準,因此,「無用」的地理系便非常理所當然地被視為冷門科系。如此一來,當台大地理系二類組錄取分數飆升並高過其他名校的二類組熱門科系時,便很容易被比較並以此輕易論證台灣社會越來越嚴重的台大情結現象。

  事實上,我們並非要否認台大情結的存在,畢竟過去台大在台灣社會中一直扮演著孕育社會菁英、人才的角色,再加上近年政府在台灣競逐全球競爭力的過程中試圖將台大打造為「世界百大」,使台大獨大。因此,台大情結為何存在並不難理解。然而,要回應台大情結一事,並不是大聲疾呼「擇你所愛」、「選系不選校」就能輕易回應,應該檢討的是一昧追逐世界排名使得台灣高教資源分配的嚴重失衡傾斜。如此討論才能直接回應台灣社會難解的台大情結現象。

  若我們一直沿用「有無出路」的思維來看待、評判大學科系時,將可能忽略許多冷門科系在當代社會的重要性和傑出表現。例如,當地理系被視為無用科系時,社會大眾就很難認識到地理學對台灣的環境災害、地景保育、城鄉發展、人口的跨國移動等議題作出許多重要的理論與實務貢獻。而這個道理,也適用在其他同被社會視為冷門的科系。若這種過度簡化的評判思維持續下去,那麼台灣社會的人才景觀將可能變得非常狹隘甚至單一。長遠來看,這並非好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